革命家庭

首页 · 伟人风采 · 革命家庭 · 详细内容

毛泽东一家人——从韶山到中南海(六)

来源:解放日报网作者:佚名发布时间:2017-04-10 09:48 浏览次数: 次 【字体:

四十一、韶峰西麓有一个棠佳阁,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

  位于洞庭湖以南的湘中大地,巍然拔起一座海拔518的山峰,插汉,为诸山之祖,这就是韶峰。在韶山峰的西麓,有一个叫唐家土乇

  的农户人家,名叫棠佳阁。

  从韶山冲出发,登车西去,沿蜿蜒的柏油马路爬上韶峰东麓,翻过湘潭坳,便来到韶山市大坪乡政府所在地。然后往北沿机耕道行驶约四华里,再沿田埂小路步行一华里,便到了这个小小的山冲。只见这里山环水绕,良田顷顷,古木参天。一片土墙青瓦的农舍,坐落在稀疏的乔木之中。

  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棠佳阁。

  这里距韶山约20华里,中间隔着一座营盘大山(韶峰余脉),在解放前,它属于湘乡县四都;新中国成立后,于1969年划归韶山特区管辖,今属韶山市大坪乡。

  棠佳阁在清嘉庆前,仅有茅屋数间,水田数亩,系唐姓管业,故名唐家土乇

  。至道光初期,由唐姓出卖给刘姓管业,仍沿用此名。至道光中期,又由刘姓卖给文家兄弟。其后广置田户,大兴土木,将原有茅屋拆除,重建数十间瓦屋,即今棠佳阁。

  棠佳阁地名高雅,意蕴丰美,但不知何人所取。据推测,大概是毛泽东的表兄文运昌抑或更早。文运昌是个读书人,善于舞文弄墨,如同有些人习惯把俗气的祖居地名改得高雅一点,以光耀门庭一样,他们也曾为此而冥思苦想,因为取名棠佳阁这个地名。新中国成立后,文运昌每年给毛泽东的书信中称唐家土乇

  为棠佳阁。棠佳阁风光优美,音韵相谐,自然深得人们嘉许。

  解放初期,棠佳阁有一段时间仍沿用唐家土乇

  原宅名。文运昌之子文凤良也是个文化人,考虑到唐家土乇

  几易其主,由几间茅屋变成一所拥有数十间瓦屋和男女老少近百人的大院,加之时过境迁,今非昔比,仍用原宅名,似乎名实不称,于是向全堂诸父辈提出建议,恢复棠佳阁的宅名,得到家人的认可。

  当时,这一带地处偏僻,购买生活用品要到十余里外的韶山、白田、张公桥等地,极不方便。当地群众一再要求区乡政府在大坪坳建一商店,取名棠佳阁商店1964年,韶山陈列馆建成,在其第一室陈设的韶山地形模型中,在滴水洞西面的山坳下标有毛主席外家棠佳阁’”等字样。在毛泽东1927年回韶山考察农民运动的路线示意图上,也标出了棠佳阁的地理位置。可见,棠佳阁早已得到社会的认可。1981年全国各地开展地名普查时,毛泽东外婆家正式定名棠佳阁并在地图上标出同样名称。因此棠佳阁名扬遐迩,四海皆闻。

  棠佳阁是一个大屋场,里外住着许多文姓人家,毛泽东外婆家即是其中一户。房屋的东头住着他的外祖父文芝仪一家,西头则住着他的叔外祖父文芝祥一家。这栋房屋系清道光年间所建,取名三芝堂,寓意毛泽东外祖父三兄弟———芝兰、芝仪、芝祥所共有。在正堂屋的大门上,贴着一个大写的字,两旁的对联为:潼川世业,潞泽家声。横批为:介景绥多。象征着文家子孙发达,家业兴旺。

  堂屋里满室书香,正中供奉着一座神龛和一块天地君亲师的牌匾。可以看出,文家曾是一个儒家道统观念很浓的家庭。神龛两旁挂着一幅对联:洛社英凤昌百代,文山浩气壮千秋。系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所写。联中的洛社文山分别指三国魏大将文聘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均系文氏祖先中赫赫有名、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文玉钦撰写此联,意在勉励子孙克绍家风,光宗耀祖。

  堂屋两边还挂着三块横匾,其中有:贞松长茂”———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的外曾祖母的;厚德延年”———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的外祖母的;积厚流光”———是亲友们送给毛泽东八舅文玉钦的。现在,除贞松长茂一匾已毁外,其余两匾均保存完好。

  由此可见,文家曾经是一个家境富裕、名望颇高的半为农夫半为儒的小康之家。

  岁月的沧桑,磨去了昔日的繁华。在经历了风风雨雨之后,棠佳阁当年的兴盛景象早已荡然无存。而今,房屋正厅,徒留四壁,后屋部分倒塌,已是疮痍满目,风雨飘摇……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面对棠佳阁破败,萧条的情景,不由得使人发出一阵阵感叹:这就是毛泽东的外婆家?这就是一个伟人童年生活过的地方?

  曾记得,1951年夏,毛泽东的两位表兄———文涧泉、文运昌到北京作客,毛泽东和他俩在饭桌上拉家常。他们从农业生产谈到农民生活,从种拖泥豆说到种绿肥、油菜。毛泽东对外婆家周围的地形地貌记得清清楚楚,问道:巴蕉塘那片油茶林还有没有罗?

  文涧泉、文运昌将情况告诉了毛泽东。毛泽东在行地说:油茶那东西好得很!它不像油菜那样要人侍弄。一辈人种油茶,三代人都有吃,今后要发展它啊!

  说到这里,毛泽东陶醉在棠佳阁的温情中,说:我有空,想到你们家去一下。

  两个表兄直率地回答:主席,那您去不成!

  何解?毛泽东惊异地问道。

  你到韶山有公路,到我们那里要爬山过坳,走的茅柴小路。那路倒是你走惯了,可你哪有这么多时间?

  唔,这是实在话。到你们家是有点问题……”

  毛泽东后来未能去一次棠佳阁。19596月,毛泽东回韶山时也未能去成。他特意派人把外婆家的人接来吃饭,与父老乡亲照相后,他叫住摄影师,将外婆家的客人请到身边,说:请给我和外婆家的人照一张像。

  毛泽东的一言一行,都流露出对外婆家、对棠佳阁的浓烈的思念之情……

  可是,如今来到棠佳阁,这里竟如此破陋不堪!人们不禁要发问:毛泽东在世为何不给他的外家作点事情,给点什么照顾”……

  我在棠佳阁的周围徘徊,在四壁裂缝的堂屋里盘桓,在倒塌的瓦砾砖堆里寻觅,揣度着伟人的心里和当年的生活,试图寻觅他童年的足迹,寻觅他当年在舅舅蒙馆里旁听及与伙伴劳动、嬉戏的情景,也寻觅他外婆文家那部饱经沧桑的家史……

 

  四十二、曾担任过志愿军炮兵师长和解放军炮兵参谋长的朱光少将,是毛泽东的表侄女婿。听了他的汇报,毛泽东得出了结论:美国空军不用怕!

  在中共党内人物中,有3位同姓同名的朱光。一位是广西博白人,生于1906年,1930年入党,曾任广州市长、广东省副省长、安徽省副省长等职,1969年去世。一位是山东长清人,生于1922年,1939年入党,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政委、空军中将。还有一位是山东聊城人,生于1914年,1936年入党,曾任解放军炮兵部队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他还担任过第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三位朱光,一位是政界人物,两位是军界人物(均健在)。而第一位和第三位均与毛泽东有过密切的交往。本文要叙述的是第三位朱光与毛泽东交往的情况。据《中国人民解放军谱》(少将部分)载:

  朱

  光(1914———),山东聊城人。1932年入团,同年参军,1936年入党,历任东北抗日联军副团长、副师长,志愿军师长,炮兵指挥所参谋长,旅大警备区炮兵司令员,解放军炮兵参谋长,五机部副部长,基建工程兵副主任。

  其实,朱光与毛泽东并非只是部下与领导的关系。他们还有一层亲戚关系。他的妻子章淼洪是毛泽东表侄女,他则是毛泽东的表侄婿。

  19923月,笔者在北京复兴门茂林居一栋宽敞的宿舍里,拜访了朱光同志。朱光当时年近八旬,精神矍铄,记忆力很好,向笔者谈到了一些有关毛泽东的往事。朱光同章淼洪是抗日战争时期结婚的。原来,他们都已经结过婚。只因为双方配偶均在战争中牺牲,而重新组织的家庭。

  在战争年代,毛泽东并不熟悉朱光。直到解放后,章淼洪在北京工作,常常去中南海看望表舅毛泽东,毛泽东同她拉起家常,问及她的丈夫和子女情况,章淼洪这才介绍了朱光的情况。毛泽东听了,风趣地说:就是那个山东大汉吗?下次你把他带来。就这样,朱光第一次在中南海见到了毛泽东。以后,乡下经常有人到北京来看望毛泽东,总是在王季范、章淼洪家打前站———歇宿,然后再由中南海派人接乡下客人去与毛泽东会晤。这时候,常常又是朱光、章淼洪夫妇陪同去见主席。

  195010月,朱光响应毛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报名参加志愿军,担任了志愿军炮兵师长,与志愿军战士一道跨过鸭绿江,打击美国侵略者。

  1957年底,朱光奉命回国汇报朝鲜前线战况,正住在前门外的解放饭店里,还未来得及与妻子相聚,只是打了个电话给章淼洪。章淼洪正要去中南海见毛泽东。当时,她带着表侄女文立(文赐生之女)。毛泽东见到章淼洪和文立,便拉了一阵家常,然后问到章淼洪一家的情况:

  朱光现在怎么样?

  昨天从朝鲜回来。章淼洪答道。

  朱光回来了?那好!你快去把他找来,到我这里吃晚饭。毛泽东非常迫切地说。

  章淼洪连忙去解放饭店通知朱光来中南海,告知主席要见他。

  当天下午5点许,朱光高兴来到了中南海。毛泽东正在东厢房等候,见朱光来了,连忙说:你回来得好,我正在考虑朝鲜战争下一步怎么打的问题,下面,我们好好谈谈吧。

  两个人谈了一个小时,毛泽东兴致很高,留朱光吃晚饭。他招呼朱光、章淼洪、文立,还有一个保健医生,四个人一块和他吃。

  饭桌上摆了炒鸡、蒸鱼及蔬菜等。比往日丰盛多了。

  保健医生对朱光说:你来了,主席自己掏钱,特意为你增加了两个菜。

  吃过晚饭后,毛泽东同朱光继续交谈。他不断地提问,如朝鲜战场的情况怎么样?仗怎么打的?敌我双方实力如何?美国空军杀伤力如何?军装备如何?……问得非常仔细,有时还同朱光一起讨论,征求朱光的意见。

  毛泽东最担心的是美国空军。这是决定朝鲜战争我们能不能打赢的问题。当时,美军仗着优势装备,骄横跋扈,不可一世。美军每一出动飞机一千架以上,不断疯狂轰炸我军阵地。我军空军部队当时还没有建立,炮兵装备也较差。因此挨打的时候比较多,伤亡比较大。

  到底飞机轰炸对我军伤亡大?还是地面枪炮对我军杀伤大?毛泽东反复提问。

  地面杀伤大,飞机轰炸也不小啊!朱光此时正在朝鲜战场上担任炮兵师长,他对敌人的武器杀伤情况了解得比较清楚,回国汇报前,他又作了较充分的准备。此时,他用一系列的数据和百分比回答了主席。

  看来,枪炮比飞机对我造成的伤亡大得多,空军比地面部队的伤亡小。听了朱光的汇报,毛泽东果断地得出了一个结论:美国空军不用怕!

  汇报完后,毛泽东非常热情地把朱光送出家门,一直送到丰泽园门口,直到朱光上汽车,主席还在向他招手。

  后来,朱光、章淼洪夫妇及其孩子还多次受到毛泽东的亲切接见,并一起合影留念。有一次,章淼洪提出请主席为朱光题个词。主席爽快地答应了,在一个本子上写下精益求精四个字。

  1957年,朱光担任解放军炮兵参谋长,在一次会议上,毛主席前来接见与会人员。当见到朱光时,毛泽东紧紧握住他的手,猛然想起:呵!你是山东人。主席很高兴问道:淼洪好吗?你们都好吗?

  好。朱光回答,并问候主席的身体好不好。主席侧耳倾听,爽朗地说:我还好,就是忙一点。两人一起亲切地寒暄,主席还拉着朱光一起照了像。

  由于与毛泽东的特殊关系,朱光夫妇曾多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并合影留念。毛泽东的谆谆教诲,使他们颇受教益;毛泽东的平易近人,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几十年后,朱光还深有感慨地说:毛主席爱护晚辈,待人热情,和蔼可亲,从不摆任何花架子。他不仅给我们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而且给我们以充分的信任,充分地吸取我们的意见,表现出宽广无私有胸襟……”

 

  四十三、为保住儿子根基,母亲文七妹带毛泽东到龙潭土乇拜了个石头干娘

  1959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故园韶山,在松山寓所设宴款待父老乡亲。待大家坐定后,他端着酒杯站起来,对乡亲们说:今天所请的各位父老兄弟姊妹都到了堂,只剩下我的一个干娘没来了。

  干娘?乡亲们面面相觑,议论纷纷:不知道主席哪来的干娘。

  ———这是一个神奇而饶有趣味的故事。

  前面说过,文七妹的娘家(即毛泽东的外婆家)唐家土乇

  石观音前,又是烧香敬酒,又是作揖叩头,抱着毛泽东跪拜石观音干娘。寓意他的生命坚如磐石,百年不倒。毛泽东排行第三,外婆又给他取名石三石山)。大人们则习惯称呼他为石三伢子石伢

  对于童年时的这件往事,毛泽东一直记忆犹新,对石三这个乳名也是默认的。1923年在湖南从事革命活动时,毛泽东为遮掩反动当局的耳目,亦曾用过石山之名,并以此名在《前锋杂志》上发表过《省宪下之湖南》一文。

  毛泽东拜石头干娘后,又回到韶山冲住了一段时间。到两岁时,母亲文七妹又怀了孕,为减轻他母亲的家务负担,他被送到外婆家扶养,自此到8岁时,他几乎是在外婆家度过的。

  毛泽东从小才思敏捷,聪颖过人,远非常人可比。这在他的外婆家至今仍流传着许多故事。

  有一天,他从韶山到外婆家去,当他走到大坪石砚冲时,突然一个人拦住毛泽东的去路。他一看,是当地一个姓赵的富家子弟。那人两手叉腰,态度十分傲慢地对毛泽东说:我知道你是唐家土乇

  文家,世代务农,家境小康。只因文家祖坟葬在韶山—————文七妹的祖父文作霖(毛泽东的外曾祖父)葬于龙眼,每年清明时节,家里人都要去那里扫墓、拜坟,需要有个落脚的地方,便将文七妹许配给韶山毛翼臣家。文七妹13岁那年,与韶山东茅塘(后迁上屋场)毛翼臣的独生子毛顺生订婚,毛顺生当时只有10岁。五年后,18岁的文七妹正式过门作毛家的媳妇,此时毛顺生15岁,文七妹过门后,因毛家家境清贫,劳动繁重,经常回娘家哭诉,说韶山那边山多田少,又是冲头旮旯,交通闭塞,且毛家人手少,她在娘家做姑娘时,只须做些轻微的家务事,从未搞过田间劳动,嫁到毛家后,不仅要做家务,而且要下田劳作,因此不堪重负。

  在毛泽东出生之前,文七妹还生育过两胎,都在襁褓中夭折了。毛泽东出生后,文七妹格外小心,生怕根基不稳,待儿子刚满月,就把他带回娘家,多方祈求神佛保佑。从此,她开始吃观音斋

  外祖母贺氏见女儿带着小外孙回来了,喜不胜喜,对此特别看重,硬要放在自己身边照看、抚养。她请来八字先生为毛泽东算命卜卦,算出他命好八字大,将来能成大器,但一定要寄拜干爹干娘才能养育成人。于是,她与儿女众多的长子文玉瑞、长媳文赵氏商量,叫他们收毛泽东为干儿子,长子、长媳满口应允。就这样,毛泽东拜了七舅父母为干爹干妈。

  给毛泽东拜了干爹干妈后,贺氏还怕不保险,于是,又寻思为毛泽东再拜一个干娘

  湘乡这一带地方风气闭塞,迷信风俗甚浓。当地人家为了把家里的命根子带大成人,往往用畜名给孩子取小名,诸如狗伢子猪伢子牛伢子之类,不胜枚举。因为家畜贱,越贱越容易养育,所以人们喜欢这样给孩子取名。贺氏却不喜欢那些贱名,她决意要别出心裁,为外孙取一个好听的小名。

  唐家土乇的后山上就是韶峰北坡,有个龙潭土乇。

  土乇内有一股清泉流出,清甘爽口,四时不枯(其实这是一种优质矿泉水)。土乇口矗立一座巨大的人形石头,高二丈八,周长六丈有余。石上建一小庙,曰雨坛庙,远近闻名,经常有人来烧香叩拜,祈求平安,称之为石观音。相传古时候,这个地方曾有过一条孽龙,经常出来兴风作浪,毁坏田里庄稼。为此,人们每年杀猪宰羊祭祀孽龙,让其安分守己。后来,当地有人为民除害,在巨石上修了一庙宇,取名雨坛庙,并立杨泗将军牌位,把孽龙镇压下去了。自此,这一带风平浪静,太平无事。人们便把这块巨石和庙宇当作大神朝拜,并称之为石观音

  外婆疼外孙,冥思苦想找干娘,贺氏终于看中了龙潭土乇

  文家的外孙,今天我要来考考你,如果你能够答出我的问题,我就让你过去;答不出来嘛,你就得大方框小方框。

  什么意思?毛泽东质问道。

  若答不出来,就是让你从我胯下爬过去!赵姓富家子弟神气地说。毛泽东先是一惊,然后灵机一动,同样用双手叉着腰,不慌不忙地说:你要问什么就问什么吧!

  于是,这位赵氏子弟神气地问道百家姓里的赵钱孙李四个字分开如何解释,合起来如何解释呢?

  毛泽东思索片刻之后,言之凿凿地答道:赵公元帅的赵,有钱无钱的钱,龟孙的孙,有理无理的理,理字与姓李的李字同音;大宋天子赵匡胤说过有钱龟孙不讲理

  毛泽东性格刚强,出口成章,对答如流,使这位常在穷人面前卖弄文墨的富家子弟哑口无言,只好让毛泽东过去了。

  还有一天,毛泽东在外婆家同一群伙伴去放牛,他们把牛赶到枞角塘对面山上吃草之后,便来到了河套田埂上割草,刚刚蹲下开镰割草,田埂的主人来了。那人身着长衫,鼻梁上架眼镜,一副先生模样,只听他唬着说:放牛伢子,听着,草你们暂时别割了,我先出个谜语给你们猜猜,猜对了就让你们割,猜不着就把草给我留下!

  毛泽东从容地接过话头说:那好,你就出谜吧。

  于是,田埂主人就慢条斯理地出谜道: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似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大家沉思片刻后,你一言我一语猜了起来:是磨刀石。”“是打铁。”“是粉丝。”“是豆腐。”……

  然而,这位先生连连摇头说:都不对。

  此时此刻,唯有毛泽东一言不发,只是在一边思考,一边用镰刀在地上画来画去,正当大家为猜不出谜语而感到为难的时候,毛泽东从容不迫地说:我猜着了,这四句话是打一种东西,就是邹家冲石灰窑里烧成的东西———石灰。

  毛泽东话音刚落,田埂主人连连拍着毛泽东的肩膀说:不错,不错,还是文家外孙聪明!

  这块除妖镇邪的大石头。一天,她与女儿文七妹,长媳文赵氏一道带上钱纸、香烛、鞭炮、酒菜等祭品及写有毛泽东生庚年、月、日的贴子,领着毛泽东来到龙潭土乇。

 

  四十四、少年毛泽东不相信鬼神,凡事都爱打破沙罐问到底。

  有一年腊月二十三日,唐家土乇的家家户户忙于打扫卫生,置办年货,准备过小年。晚上家里的大人们都忙着蒸斋粑。泡香茶,燃香烛,虔诚敬奉司命府。毛泽东见状,饶有兴趣地问外婆和母亲:为什么家家都要在今天敬司命府君呢?

  外婆听了,扑哧一笑,摇摇头,示意他问母亲。文七妹若有所思地说:石伢,司命府君是人间的灶神,今日是司命府君上天的日子,所以人皆敬奉,祈祷平安。

  司命府君上天去干什么?毛泽东天真地问道。

  母亲解释说:司命府君今天上天去,是向玉帝老爷上奏人间的善恶,惩恶扬善,善者必招福祉,恶者必遭灾祸。

  毛泽东听了,想象着司命府君向玉帝禀奏人间善恶的情景。不停地眨着一双好奇的大眼睛。

  母亲见儿子仍然不解其意,便给他讲了一个故事:

  古时候,有个叫吕蒙正的人,是河南洛阳的一个贫苦人。他在发迹之前,身居破窑窟,一贫如洗,与妻子相依为命,但非常好敬奉神灵。每年腊月二十三日晚上,他见家家户户都在敬奉司命府君,便要妻子泡了香茶,燃上钱香,虔诚地写着九天东厨司命府君神位的牌子祈祷,口中念念有词:一盏香茗一朵烟,恭贺司命上九天。玉帝若问凡间事,蒙正夫妇实可怜。司命府君见吕蒙正夫妻如此虔诚,上天之后连忙向玉帝老爷奏了一本,祈求玉帝保佑他们荣华富贵……

  母亲讲到这里,毛泽东急切地追问:那吕蒙正后来怎么样?是不是发迹了?

  发迹了。母亲把故事讲完,一本正经地说:吕蒙正真的中了状元,当上了朝中宰相,一举成名哩。

  史载:吕蒙正(946———1011)北宋大臣,字圣功。河南洛阳人。太平兴国时擢进士第一名。累迁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同平章事。至道初,判河南府。咸平中,授太子太师,封蔡国公。他在太宗、真宗朝三任宰相。他为人直厚宽简,以正道自持,遇事敢言,在大臣中有重望。有组兵省财,古今上策之言。景德二年(公元1005年)辞官回乡。

  母亲给毛泽东讲述这个故事,不仅是想告诫毛泽东不仅要虔诚信神敬神,而且想勉励毛泽东从小要发愤读书,励志向上,将来有所作为。

  然而,毛泽东听了母亲讲的故事,心中并未释疑,他沉思良久,打算试一下神灵是不是会显灵,到底能不能主管人间吉凶祸福。

  第二天早上,毛泽东从床上爬起来,便朝外婆家的厨房里跑去,只见昨晚陈设在香案上的斋粑、香茶等贡品,均原封未动,他感到很惊异,随口说道:司命府君,人家敬你斋粑香茶,你怎么一点不尝呢?你不尝,待我来敬你三杯。

  说完,他端起桌上的三杯香茶,朝上往九天东厨司命府君神位的神橱洒去。

  母亲和外婆见状,大惊失色,连忙呵斥毛泽东的放肆行为,并令毛泽东向神位下跪叩头谢罪

  娘,毛泽东却从容不迫地说:我见你诚心诚意地请司命府君吃斋粑,喝香茶,他却不领情,一点不尝,我只好敬他三杯,难道有什么不恭的吗?

  母亲和外婆听后,哭笑不得,只好诚惶诚恐地打躬作揖,祈求司命府大神莫计小人过

  毛泽东不信神的故事在外婆家传开了,可是还有更离谱的呢。

  毛泽东小小年纪不信神不信鬼,令外婆和母亲不能不深感到忧虑。更令人伤脑筋的是,他竟然连石头干娘也不信了。

  毛泽东在外婆家最喜欢放牛。他常常主动要求同表哥们一起到唐家土乇

  一片草地上,让牛儿自由自在地嚼着草儿,然后在一边玩耍游戏。

  毛泽东拣了几颗石子,叫文四哥和他一起玩比眼法。他们以十几米外的一棵松树为目标投掷石头,看谁命中率高。他们投了一颗又一颗石头,把松树直打得皮开肉绽,方以毛泽东获胜而告终。

  玩完比眼法,毛泽东余兴未尽,又寻思着玩别的游戏。文四哥见牛儿走远了,便说:石三相公,我要去招呼牛儿吃草,你自己一个人玩吧。

  毛泽东见文四哥赶牛去了,转身来到石头干娘跟前,抬头看见巨石上面有一座小庙,便爬了上去。只见庙门横额上写着雨坛庙三个字,里面供奉着几尊菩萨———这是乡下人为祈求一年四季风调雨顺,保佑粮食丰收而建的一座庙,平日烧香叩拜的人还不少哩。毛泽东在小庙旁玩了一会,要小便了,他随即解开裤子,对着庙里的菩萨洒起尿来,并一边撒尿一边还得意洋洋地说:菩萨老爷,你一泡尿。

  这时候,放牛的文四哥把牛赶回来了,见毛泽东如此亵渎神灵,顿时急了,连忙大声喊道:唉呀!石三相公,你快莫在那上面屙尿———那是菩萨呀,会显灵的!

  毛泽东听了毫不理会,他哈哈大笑地说:菩萨真的会显灵吗?那倒要看看!我还洒他一泡,看他到底显不显灵?

  说完,他又洒了泡尿。石三相公,文四哥更急了,叫道:快下来,不要亵渎了神灵!

  毛泽东依然笑哈哈地说:你不是说菩萨会显灵吗?刚才我朝他洒了尿,现在他并没有显灵嘛。我说,所谓鬼神显灵,全是骗人的,我不信!

  文四哥不便同他辩解,连忙把他从巨石上抱下来,然后赶着牛儿回棠佳阁去了。

  回到家里,文四哥把这件事告诉了毛泽东的外婆、舅舅、舅母及诸表兄嫂,弄得大家啼笑皆非,不知如何是好。毛泽东却在一旁乐不可支,得意洋洋。

  毛泽东不信鬼神的故事,给唐家土乇的亲友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直到如今,他们仍津津乐道。

 

  四十五、毛泽东从小在外婆家长大,得到舅父舅母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爱护。因此他对舅父舅母充满感激之情。

  毛泽东的七舅母文赵氏,生于咸丰四年甲寅十月初一日18541120)。出身清贫,自幼习纺织,工针织,善于操持家务,年方十六即为人妇,侍翁姑以孝,持家有方,人称孝慈淑慎。生有四子一女。因为多子多福毛泽东的外婆非常珍爱这个外孙,便要他拜赵氏为干娘。

  八舅母娘家亦姓赵,生于咸丰五年己卯二初十日(1855328),封建社会提倡女子无才便是德,因此她们都未进过学堂,只能跟随母亲读点《四字女经》、《女儿经》的书籍,学习一些三从四德的道理。赵氏自幼随家母习针线,纺织,从事家务劳动,养成一种勤劳俭朴之风。16岁嫁到文家后,贤淑慈祥,义方启后,戚里皆夸。生有三子一女。她与文七妹志趣相投,性情相近,姑嫂之间亲密无间。二人均笃神佛,都吃花斋,还吃观音斋、报母斋(即每逢母生日这天,不沾荤腥以此报答母亲养育之恩)。

  七、八两位舅母对毛泽东非常爱护,视若己生。总是为幼年的毛泽东,缝衣做鞋,换洗衣服,可说关怀备至。

  后来,毛泽东去湘乡东山学堂读书,亦曾得到二位舅母的照顾和支持。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对于舅父舅母给予的关怀,毛泽东始终铭记在心,特别是他母亲在娘家养病的期间,得到舅父舅母的精心护理更是感激不已。1911年春,毛泽东离开湘乡前往长沙求学以后,也不忘时常给两位舅父及舅母写信,表达对他们的感激与思念之情。

  192095,毛泽东的七舅父文玉瑞病逝。在临终前,毛泽东连忙从外地专程回乡,为舅父送终,送葬,将舅父视同自己的父亲。

  七舅病逝之后,对八舅父母,更为惦念和牵挂,时常致信问候。19221111毛泽东再次给八舅父母写信问候:舅父舅母大人尊前:

  久不通信,疏忽得很!二位大人谅都人好!合宅谅都安吉!甥在省身体尚好,惟学问无进,甚是抱愧!先生回乡之便,托带片言,借当问候。有便望二位大人临赐教诲

  为祷!敬颂德

  安!

  甥毛泽东上十一月十一号毛泽东写给舅父舅母的信不少,但可惜的是保存的手迹已经不多。

  自从毛泽东的父母去世以后,他最亲的长辈就是他的舅父舅母了。他一直牵挂着唐家土乇

  像办喜事一样的热闹起来,几位舅父家里都是称肉打酒,打鱼杀鸡轮流招待这两位城里来的稀客。

  杨开慧忽然想起一事对毛泽东说:润之,大家都叫你石三,我怎么从没听说过你这个名字?毛泽东听了笑起来,说:石山伢子是我的小名,我的外婆和母亲在我小的时候让我在这里拜了一个石头干娘,将我起了石三这个小名,所以大家习惯叫我这个名字。

  杨开慧听后,好奇地说:那我们也要去看望看望这位石头干娘吧!

  没有看场,这是一位不会讲话、又没有感情的大石头。毛泽东继续说:哪有我的舅父舅母好啊!

  毛泽东的话,使他的舅父舅母听了乐了,都说:润之真会讲话。

  毛泽东和杨开慧在唐家土乇

  忽然来了两位城里的客人,顿时热闹起来。毛泽东现在已不是山坳的石山伢子了,成为一位风度翩翩、才华横溢的英俊青年,与有才有貌的杨开慧配在一起,真是天琢一双,地长一对,这些舅父舅母见了。个个高兴得合不拢嘴。毛泽东一一向杨开慧作了介绍,他们双双很恭敬地向各位舅父舅母鞠躬行礼问安,并送给每位一件衣料。舅父舅母盛赞石三这人孝顺,年轻而有为,还找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好妻子。

  唐家土乇的亲人。1925年偕妻杨开慧回韶山养病,创建韶山党支部。回到韶山的第三天,他和杨开慧带着礼品,兴致勃勃地徒步前往唐家土乇

  度过了愉快的几天,离开唐家土乇回到韶山,做起了他们自己的工作。

  1927年元月,毛泽东到湘潭韶山、湘乡等地考察农民运动,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前来唐家土乇,看望舅父舅母。

  唐家土乇住的人很多。除了他的二位嫡亲舅父母全有以外,还有三位叔伯舅父文玉善、文玉理、文玉森。毛泽东幼年住在唐家土乇

  的诸位表哥嫂互相问好,特别是女眷们都以好奇的心情来看这位城里来的初次见面的表弟媳。这样的场面,如果是一个农村妇女一定会显得局促不安的。但杨开慧出身大家闺秀,是见过大世面读过洋书的女子中的佼佼者,毛泽东将诸位表哥表嫂一一向她作了介绍。杨开慧满面笑容向各位表哥表嫂鞠躬致意,说:请表哥表嫂多指教,并将准备的礼物,恭敬地送到各人手里,并说:一点小礼物,不成敬意,请各位笑纳。她显得态度从容,举止大方,彬彬有礼,倒使得这些农村的表哥表嫂拘谨起来,赞美不已。还是表兄文运昌这个有才识的知识分子说话比较文雅,他笑着对毛泽东说:石三贤弟,艳福不浅,娶了一个才貌双全的夫人,可喜可贺。毛泽东随和地说:表兄过奖了,你们这位弟媳可不会种菜养猪,还是表嫂们能干。大家听了,都高兴地笑起来。

  这几天唐家土乇看望舅父舅母,当晚留在唐家土乇歇宿,并把表兄弟嫂叫到一块,畅谈国家形势和革命道路,他说:唯有合群奋斗,推翻地主武装,建立农民武装,才有出路。因为当时时局紧张,敌情复杂,毛泽东只住了一晚便行色匆匆地离开了唐家土乇,与这三位叔伯舅父舅母关系也比较亲密。

  文玉善,行四,毛泽东称他为四舅,生于道光二十四年(1844)甲辰十月二十五日,上过私塾四年,能写会算,持家勤俭,以务农为生,原配赵氏,继配王氏。生子士葵、士菊。

  文玉理,行五,毛泽东叫他五舅,生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丁未,五月二十九日,亦读私塾四年,为人能干,写算诸全,以农为业,配刘氏。生子士莨、士萤。文玉森行十,毛泽东呼他为十舅。生于清同治二年(1863年)癸亥十二月初一日,他也读了四年私塾,能写逄,善言辞,以农为业,为人勤俭,心地善良,配章氏。生了士荷、士芬。文家生男多、生女少,所以他们对文七妹特别看重,把她当作自己的亲妹妹对待,由此对文七妹的孩子毛泽东都作自己的亲外甥看待。

  唐家土乇。

  这也是他最后一次去唐家土乇了。

 

  四十六、接获表兄手书,毛泽东快慰莫名,说诸表兄弟幸都健在,又是快事

  大革命时期,毛泽东已成为中国历史上,政治舞台上的风云人物。大革命失败以后,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了井冈山,建立革命根据地,从此与文家失去联系。

  大革命失败以后,文家由此也受到牵连和迫害。1929222反动军阀许克祥派了一个班的兵力,闯入了湘乡大坪,包围了唐家土乇,以共匪头目亲属的罪名,将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捆绑,押至本乡株木塘,关押在颜家湾。此时,文玉钦年已七十高龄,有病在身,后经多方营救,花去了不少钱财,方保释脱险。文玉钦由此一病不起,于同年627不幸去世,终年70岁。

  1934年,工农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失败,被迫进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193510月,毛泽东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到达陕北,中国革命的曙光又从西部黄土地平线冉冉升起,陕北革命根据地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向往的地方,红星照耀陕北,照耀着中国。

  毛泽东为革命不辞日夜操劳,但也异常思念家乡,也思念着文家的亲人,盼望着家乡亲人的音讯。然而,关山阻隔,音讯难通。加之国民党反动派对工农红军实行围剿,对革命根据地实地严密封锁,家乡音讯杳无。毛泽东俨如了一位远方的游子,常常抬头遥望南天,寄托对文家亲人的一片思念。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诗人杜甫的《春望》正是毛泽东此时的内心写照。

  1937七七事变后,抗日战争爆发,全国人民掀起了抗日的怒潮。国共两党通过谈判,达成了停战协定,团结抗日,一致对外,国共两党实行第二次合作。中国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延发革命根据地由此打破了封锁,毛泽东才同家乡亲友取得书信联系。

  随着抗日声浪的不断高涨,一批批进步青年,怀着抗日救国激情和对革命的向往,开始从全国各地,跋山涉水,千里迢迢奔向革命圣地延安。此时,正在长沙任教的文运昌,获悉毛泽东正在延安领导抗日救国战争,他欣喜若狂,倍受鼓舞,因此急于想和毛泽东取得联系。

  1937年秋,文运昌在长沙长郡中学任庶务时,有一位学生莫立本,思想进步,满腔热情地希望去延安投奔革命,参加抗日救国。文运昌便写信介绍他去延安找毛泽东。莫立本经过几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延安,向毛泽东转交了文运昌的信。毛泽东接信后,欢喜不已,真是家书抵万金。文运昌的信中倾诉了兄弟睽别之情,叙说了家里的情况。毛泽东得知八舅因自己受到连累,心中非常内疚,八舅的去世使他悲痛万分。不久文运昌又向毛泽东写了一信,信中叙述他在长沙教书,收入微薄,家庭生活困难,想去延安谋生,希望毛泽东在经济上给予一些帮助。毛泽东收阅此信后,随即于19371127,亲笔复信文运昌,由陕北肤施(今延安)投邮至长沙南门外36号,文运昌先生收。

  这是毛泽东与外婆家整整十年中断联系后写的第一封信,也是毛泽东写信给亲友最长的一封信,全文600余字,字字真挚,句句感人。信中写道:

  

  运昌吾兄:

  莫立本到,接获手书,本日又接十一月十六日详示,快慰莫名。八舅父母仙逝,至深痛惜。诸表兄嫂幸都健在,又是快事。家境艰难;此非一家一人情况,全国大多数人皆然,惟有合群奋斗,驱除日本帝国主义,才有生路。吾兄想来工作甚好,惟我们这里仅有衣穿饭吃,上自总司令下至伙夫,待遇相同,因为我们的党专为国家民族劳苦民众做事,牺牲个人私利,故人人平等,并无薪水。如兄家累甚重,宜在外面谋一大小差事俾资接济,故不宜来此。道路甚远,我亦不能寄旅费。在湘开办军校,计划甚善,亦暂难实行,私心虽想助兄,事实难于做到。前由公家寄了二十元旅费给周润芳,因她系泽覃死难烈士(泽覃前年被杀于江西)之妻,故公家出此,亦非我私人的原故,敬祈谅之。我为全社会出一些力,是把我十分敬爱的外家及我家乡一切穷苦人包括在内的,我十分眷念我外家诸兄弟子侄,及一切穷苦同乡,但我只能用这种方法帮助你们,大概你们也是已经了解了的。

  虽然如此,但我想和兄及诸表兄弟子侄们常通书信,我得到你们片纸只字都是欢喜的。

  不知你知道韶山情形否?有便请通知我乡下亲友,如他们愿意和我通信,我是很欢喜的。但请转告他们不要来此谋事,因为此处并无薪水。

  刘霖先生还健在吗?请搭信慰问他老先生。

  日本帝国主义正在大举进攻,我们的工作是很紧张的,但我们都很快乐健康,我的身体比前两年更好了些,请告慰唐家土乇诸位兄嫂侄子儿女们。并告他们八路军的胜利就是他们大家的胜利,用以安慰大家的困苦与艰难。

  谨祝兄及表嫂的健康!

                 毛泽东 十一月二十七日

  毛泽东不仅深深地眷恋他的家乡和外婆家亲人,而且更炽爱着我们这个古老国度里的亿万人民。他同情亿万受压迫、受剥削的穷苦百姓并把拯救这些穷苦百姓,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为之鞠躬尽瘁。因此,他抛弃了家庭,舍弃了一切个人利益,其中也包括了他外婆家利益。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延安的八路军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己开荒种地纺纱织布,来解决自己的吃穿。他们都是身无分文,心怀天下,是精神上的富裕者,钱财上的穷困者,哪有钱来支援自己的亲友。因此,毛泽东只能向文运昌提出的要求进行耐心解释,予以婉言安慰。

  毛泽东的这封信体现了他大公无私及其为拯救劳苦大众、奋斗不息的崇高精神,并且预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必将取得最后胜利。

  毛泽东的信使家乡人民深受鼓舞,力量倍增,看到了中国革命的前途和光明,尽管毛泽东一再说明并无薪水,不宜来此。但湘潭、湘乡、韶山的一些有志青年,如章淼洪、毛远志、毛慎义等不畏艰苦,纷纷奔赴延安,投身抗日民族解放斗争,充分地体现了家乡人民光荣的革命传统和斗争精神。

 

  四十七、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给外婆家的第一句亲切的问候和祝福。

  1949101,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从此,毛泽东外婆家的亲人同所有的穷苦人一样得到了翻身解放。

  新中国肇创之初,百废待兴,诸事待理。作为亿万人民的领袖,毛泽东日理万机,工作十分繁忙。尽管如此,他仍时常惦记着外婆家的亲人,与他们保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据不完全统计,新中国成立前后,毛泽东写给外婆家唐家土乇

  赶往韶山冲上屋场与表弟毛泽东、毛泽民、毛泽覃等围炉向火,夜话家常。毛泽东耐心地向大家讲述革命的道理,启发家人,投身到如火如荼的革命斗争中去。文南松虽然未去长沙,留在家乡种田。但对毛泽东的革命事业十分关注,并尽心尽力地照看毛泽东的家以及留在家里的亲人。同年,毛泽民的发妻王淑兰及堂妹毛泽建去长沙参加革命,文南松专程护送姑嫂二人前往省城。

  1925年至1927年,大革命运动在湖南蓬勃开展,文南松积极参加了湘乡的农民运动,成为农会骨干。

  马日事变后,文家亲属遭受迫害,文南松被迫躲避他乡,流离度日,但他坚持与敌人进行斗争。在白色恐怖下,他曾冒着生命危险,珍藏了毛泽东1919年、1920年分别与父、母弟弟及堂伯父的合影。这两幅珍贵的照片一直保存到解放后献交人民政府,成为难得的革命文物。

  1949年,文南松在乡下参加了迎解斗争。他还鼓励儿子文炳璋积极参加地下党领导的地下武装———湘中纠察队。

  然而,文南松又是怎样成为毛泽东第一封书信的受信人呢?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19498月,湖南和平解放。随即,人民解放军46138师奉命开赴邵阳作战,途经湘潭、湘乡,作短暂的停留,特意派人到韶山打听毛主席亲属下落。他们在韶山冲东茅塘找到了毛泽东的堂弟毛泽连及远房侄子毛远翔。由此,毛泽连和毛远翔得以走进湘乡县城,受到138师师长任昌辉的亲切接见。当任师长询问毛泽连是否想见毛主席时,毛泽连兴奋不已,连声说:想,想,我很想见到三哥啊!

  就这样,在138师同志的护送下,毛泽连与其姑表兄李轲于同年9月下旬一道离开韶山,由长沙乘火车抵达汉口。在此稍作休息后,又于102登车北上,抵达首都北京,成了中南海毛泽东家接待的第一批乡下客人。

  在京期间,毛泽连、李轲游览了名胜古迹,分别治好了多年的眼疾和痔疮,并多次受到毛泽东的接见和宴请。他们在北京愉快地度过了两个多月时间。

  11月下旬的一天,毛泽东来到警卫连的营房———毛泽连、李轲的住处,看望亲属。毛泽连对毛泽东说:三哥,我们在北京住了这么久了,家里人一直在惦念着我们,我们也想回家去了。毛泽东听堂弟这么一说,沉吟半晌,答道:也好!你们早些回去,免得家里人挂念你们,也免得你们挂念家里的事情。接着,他叮嘱道:你们走的时候,请替我带几封信回去。毛泽连和李轲异口同声地说:好!

  10月的中南海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丰泽园里窗明几净,环境幽雅。19491128,毛泽东走进宽敞明亮的办公室,伏在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挥笔疾书:南松兄:

  来示读悉,极为高兴。祝你健康!

  祝各表嫂健康!

  毛泽东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廿八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写给表兄文南松的第一封信,也是他写给外婆家亲友的第一封信。信中虽寥寥数语,但言简意赅,清新质朴的语言饱含着对外婆家亲友的深情厚意。

  同年12月上旬,毛泽连、李轲二位风尘仆仆地回到韶山,随后,分别来到韶山蔡家塘和大坪唐家土乇

  诸表兄侄的亲笔信达10余封之多,如文涧泉、文运昌、文南松、文九明、文炳璋等,均多次收到毛泽东的手书。除了写信询问乡下生产生活状况、处理一些家常琐事、了解外婆家亲人情况外,毛泽东还派人到唐家土乇及湘乡县城,将毛泽东的三封亲笔信送交文南松、熊筱蠢、毛宇居。

  当文南松接到毛泽东的亲笔信和毛泽东坐在藤椅上的放大照片时,如获至宝。欣喜若狂。在场的人兴奋不已,纷纷传阅,无不激动得热泪盈眶,唐家土乇

  进行慰问,赠送礼物,向他们表示亲切问候。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给家乡亲友最早的一封信是写给谁的呢?

  从以前的资料表明,毛泽东的堂兄弟兼少年时的师塾毛宇居是第一个幸运者,因为新中国诞生不久,他就收到了毛泽东19491128的手书———这是建国后毛泽东写给家乡亲友的第一封信。但是,毛宇居并非惟一的第一个受信人。因为就在同一个时期,还有另外两位亲友分别接到了毛泽东同一天写来的亲笔信,其中有一个就是毛泽东的表兄文南松。

  文南松,派名上苹,字鹿秋,是毛泽东的八舅文玉钦的三子,毛泽东外婆家最小的一个表兄。他比毛泽东大三岁,排行二十(亦称廿)。毛泽东在外婆家的排行为二十三,故称文南松为廿哥

  文南松为人笃诚、忠厚,一辈子务农,成年累月劳碌奔波,方勉强维持生计。1921年春,毛泽东回到韶山教育全家亲人干革命。文南松闻讯,立即从唐家土乇

  顿时成了欢乐的海洋。毛主席给外婆家写信来了毛主席寄来了自己的照片喜讯不翼而飞,一传十,十传百,整个山村沸腾了。前往唐家土乇

  阅信和观看主席相片及打听北京新闻的人,纷至沓来,络绎不绝。

  毛泽东寄给文南松的书信和照片,像一股东风吹遍山村内外,吹暖了人们的心房,给唐家土乇

  的亲友和当地群众以极大的鼓舞。在各村农会的组织和领导下,人们大搞冬耕、冬种,大办冬学,掀起征收柴草,积极支前的热潮,促进了减租退押和清匪反霸等工作。当地群众无不感慨地说:我们的工作进展如此顺利,全是毛主席的洪福,以及他老人家的威望所致。只要心里想起毛主席,我们浑身充满无穷的力量,工作就无往而不胜。

 

(全文完)